0%

关于灵动岛(Dynamic Island)的一点看法

苹果2022年秋季落幕了,毫无意外的在发布会前夕爆料的内容让这次演出变得没有新意,无论是 iPhone 13s 还是 感叹号变大号胶囊Apple Watch S7s 还是军工版本的大号手表,还有打个多个孔的AirPods Pro 2 ,唯一一个没有被爆料者挖出来的也许就是引起争议的 “灵动岛” 设计。

这次发布会前,外界对于感叹号挖孔如何呈现的样式做了各种猜测,除了后续陆续曝出包装盒是大号胶囊以外,大都猜测为苹果会在挖孔两侧做文章,可这次偏偏苹果拿整个挖孔做了新的交互形式,并且为了引起足够的重视,表明这个交互是深思熟虑 的产物而非妥协,特意邀请了苹果目前主导人机交互的设计师Alan Dye来讲解。并且整个解说强调了这个交互形式的实用性和趣味性。

其实看到这个设计的时候,作为六线城市的一个小小的设计师的我来说感觉还是五味杂陈的,先来说说优点。

  1. 无论是视觉、交互还是动效上,“灵动岛”都无疑是很惊艳的,得益于A16的加持,丝滑、Q弹的动效让这个黑色胶囊从物理挖孔变成了软件交互入口;
  2. 它淡化了原本的设计缺陷,通过增加趣味性拉近人机的距离,用实用性抵消屏幕的“瑕疵”,让用户不再觉得像之前的刘海Notch那样冷冰冰的横在那里;
  3. 它表明了苹果的目的就是去掉所有挖孔,打造一块完整可交互的手机全面屏的决心,从发布会来看,重新打造的距离传感器已经被移到屏下,所有元件也都变得紧凑,而把挖孔变成交互的方法也说明,苹果在模糊硬件挖孔的定位,让用户感知上整块屏幕都是可交互的。

说完优点,再谈谈我觉得不好的地方。

  1. 刘海时代的iPhone,最初几代用户觉得碍眼,但因为视线聚焦在屏幕下方内容,静止的刘海会慢慢习惯,而此次“灵动岛”因为是动态交互,又与浅色背景形成剧烈反差,导致用户很难短时间内将其忽略;
  2. 它看似是人机交互的一次创新,实际是苹果的无奈之举。从细节来看,”灵动岛“的背后还是感叹号挖孔,也就是说苹果已经不再决定让用户直面这种设计缺陷,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掩盖,并且试图使用一个”趣味性“的东西抵消用户对挖孔的愤怒;
  3. 打破了苹果自己的人机交互规则,也就是设定notch区域为”safe area“,不允许开发者参与设计以免导致界面混乱,”灵动岛“对开发者的开放,或许会让它在某些区域变成垃圾消息推送的摇篮,也就是这块区域可能变得不再纯净,复杂的动效极易干扰用户的体验。

感想

苹果是毫无疑问会坚持走 Face ID 交互路线的,所以即使在技术无法触及的情况下,苹果也不会转为屏下指纹+单挖孔,不会做弹出式前摄这些方案,只能一步一步缩减元器件体积、逐步移至屏下,慢慢缩减这块区域。刘海驻留的时代已经够久了,苹果也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”表现“自己的创新力,增加ID设计的辨识度。

赞美也好,批判也好,也许是在这个特殊时代,苹果能想到、能做到的最优解吧,当然,这是在他们所坚持的设计方式和思维前提下。作为一名小设计师,我知道设计的终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非单纯的花里胡哨,当 Alan Dye 看到这个挖孔的时候,或许也在想如何设计才能让用户眼前一亮,用软件的设计来弥补硬件的缺陷吧。

或许”灵动岛“还会在 iPhone 上驻留许久,但我隐约觉得它就像当年的3D Touch一样,是一种新的交互形式,也会像3D Touch耽误了太多机身重量和内部空间一样,最后会被其他形式取代。

可能真正去掉所有挖孔的那一天,iPhone照样会有一个”灵动岛“一样的的顶部状态栏,有着类似的交互方式,只是不再是黑乎乎的一块。